核心观点:
- 联储官员鸽派发言引发市场减缓加息预期,市场大幅反弹,但联储核心仍然是控制通胀,政策扭转需看到通胀拐头。
- 日本央行再次干预汇市,市场需要担心的是政策的大幅转变导致日元的回流。
加息前置和宽松前置
本周市场出现了密集的美联储可能放缓加息的消息,接近美联储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 撰文表示,美联储可能考虑暗示缩小12月加息幅度。
在随后的旧金山联储主席代利的发言中也认为美联储应该避免因为加息太激进而让美国经济陷入“主动低迷”,现在是时候开始谈论放慢加息的速度了。
市场在对宏观紧缩周期提前结束的期待中大幅反弹,尤其是美股市场,标普500指数期货大幅上涨接近100点,涨幅2.63%,道琼斯指数上涨836点,2.75%。股市大幅上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最近企业公布的业绩都还不错。
市场出现过几次对于美联储政策转向的下注,市场都出现了大幅的反弹,但伴随着通胀数据的出炉和加息的确认,市场都再度走进了下行的通道之中。同样,我们对于当前市场的反应也只是理解为反弹而已。
美联储最近两年做的很糟糕,因为对于通胀的判断失误,反应的太慢;因为对通胀管理失控,无法给市场清晰的政策指引;目前来看,如果联储的控制通胀的核心目标不发生转变,那么我们对于提前结束加息的期待还为时尚早。最近美联储的持续加息本质上是一种亡羊补牢,试图通过前置的大幅加息让通胀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而之所以敢于大幅度加息,也正是联储认为前期大幅度的加息让通胀受控之后,即便是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也能有充足的货币宽松工具应对随之而来的衰退。
核心还是在于通胀,如果通胀未去,也就没有推出紧缩和加息的条件,而宽松的核心则在于衰退,衰退未来,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宽松。
在判断通胀方面,美国财长耶伦的看法是独特的,尽管我们看到的数据是通胀正在服务业根深蒂固的生根,但是她认为人们对于长期价格上涨的预期是温和的。支持她这一看法的是一些早期通胀回落的迹象,例如供应商交货速度加快、运输成本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将影响价格。
从结论上来说,这些领域的价格下降一方面归功于后疫情时代的供应链恢复,一方面应归功于社会总需求的下降,而总需求下降则是因为工资上涨幅度跟不上通胀的速度,人们的需求被挤压。我们倾向于总需求的下滑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前兆。
如果说财政的大幅赤字化是导致本次美国大通胀的重要原因,耶伦用另一个数据表明了对于通胀下降的乐观支持,美国2022财年预算赤字减半,创史上最大降幅,至1.38万亿美元。
耶伦认为这是提高美国财政信誉的负责任的之举,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目前庞大的债务规模和高企的债务成本,让市场不禁要对于美国的偿债能力打个问号。
在此前的宏观经济观察中,我们一直强调一国货币的核心在于信用,通胀吞噬了本币的信用,因此需要控制;而偿债能力也是另一个信用,此前间隙几年就会出现的债务天花板事件(DEBT CEILING)曾让美国政府关门,而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市场就会对美债的偿还能力产生质疑。
英国养老金本次危机的核心正是在于政府提出的大幅减税政策导致了市场对于英国政府偿债能力的不信任,长久期债券暴跌收益率暴涨。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如果陷入停滞再寻求货币政策刺激的时候,同样会面临英国政府今日的困境,这只是全球市场的一次预演而已。
本周市场的另一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日元,羸弱的日元再度创出新低,引发了日本央行的再次干预。
在此前的宏观观察中我们曾认为日本央行对于弱势日元的选择并不正确,核心在于当前的原材料端的成本更为刚性,弱势日元情况下,日本本国通胀被不断推高,而因为刚性的原料成本和并不占据大幅优势的生产成本,导致弱势日元场景下的日本商品在全球出口市场上并不占据绝对的竞争力。面对像中国这样强劲的出口竞争对手的时候,日本并不能通过若是日元占据绝对优势。
如果日本央行政策发生重大的转向,我们认为将会给当前的全球市场增加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日本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且在海外资产规模巨大,围绕日元进行的套利交易是目前海外市场流动性的巨大提供者。
如果大量的日元回流至本土,势必导致套利交易的流动性瞬间大减,而这势必会导致海外资产会迎来日本人的抛售。
欧洲市场一如既往的混乱,英国首相宣布辞职诞生了最短任期的首相,而这也充分表明了英国当前的困境难解。
高企的能源价格和企业因为能源价格停产破产而不断推高欧盟区通胀,居民的能源账单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来消弭民众的怨气,但是企业的负担是无法消解的。德国政府似乎在寻求解决之道,德国总理朔尔茨21日在欧盟峰会结束后宣布,他将于下月率领一个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自2019年11月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中国的产能毫无疑问能够缓解德国国内的产能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弥补他们的产能缺口,从而缓解德国国内的通胀,但这并不是治本之路,地缘政治一日不解,欧洲能源价格则很难恢复到此前水平。
本周出现罕见的美国国防部长和乌克兰、俄罗斯国防部长互通电话,全球苦地缘冲突已久矣,无论电话中谈及什么事宜,沟通永远好于对抗。
声明:《AgRadar宏观经济观察》坚持独立、审慎原则,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使用者不能依靠本报告取代独立判断。对使用者依据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AgRadar宏观经济观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